梦到全国缺粮?梦到全国缺粮什么意思

五磊创造- 2023-11-07 23:20:20

梦到全国缺粮?梦到全国缺粮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梦到全国缺粮的一些知识点,和梦到全国缺粮什么意思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战国七雄打了数百年仗都不缺粮,为什么孔明老是缺粮
  2. 60万伐楚大军出征2年不缺粮
  3. 中国缺粮的历史情况
  4. 古代打不打仗都要吃粮食,但为什么一到打仗就会缺粮食

这道题的题目里面提到“战国七雄打了数百年的仗”,那在这个“数百年”的时间里战国七雄一共打了多少仗呢?其实战国时期一共有254年,大规模的战役仅有四十场,就算再加上其他小规模的战役,也不过一百场左右,平均下来就是两年半打一场仗。

并且这些战争都是在战国七雄之间轮流进行的,一些小战役还涉及到七雄以外的小国家,所以在战国时间尽管看起来像是战争不断,但实际上每个国家的战争频次并不高,这也就让每个国家都有了休养生息的时间。

再看诸葛亮时期的蜀国,在六年的时间里,进行了五次北伐,这样的战争频次是远远超过战国时期任何一个国家的,虽然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北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当时益州这么小的一个地方,能发展开发的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基本都已经到达最大化,只能将眼光瞄向北方。
而这时的北方由于连年的战争,经济和社会被破坏的非常严重,此时正是出兵的最好时机,要是再等几年,北方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和平,经济逐步恢复,那恐怕整个南方联合起来,也没有办法抗衡北方了。

所以诸葛亮北伐确实是正确的,但是他228年春开始一伐,228年冬二伐,229年三伐,231年四伐,234年五伐,从时间间隔上来看,可以说基本没有休养的时间。
这样频繁的战争必然会让国家背上沉重的负担,类似经济负荷、国力衰退、人口下降等问题都会接踵而来,没有了足够的时间来休养生息,缺粮的情况也就不可避免的会偶有发生。

蜀国国力较弱

当然除了战争频繁之外,蜀国当时的国力也并不强,在刘备夷陵战败之后,蜀国确实在诸葛亮的领导下,很快的恢复了正常,不过为了平定西南蛮夷,还是花费了不少的财力物力。
当时蜀国的总人口在百万左右,其中军队人数便超过了十万,再除去一部分老弱病残和妇女,真正能够在田里劳作的人其实并不多。

诸葛亮当然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他也知道“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所以诸葛亮想要占领陇山,然后吞并陇西,这里地势平坦,是驻兵屯粮的绝佳之地,可惜的是诸葛亮的这一计划并没有成功,所以他只能是从益州不断的向前线运粮。

地势不好,运粮困难

诸葛亮缺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运粮难度太大,看地图我们就可以知道,战国七雄时期的战争,大多数都是在中原地区进行,由于地势平坦,运粮自然也比较方便,并且有的时候还可以走水路,比如秦国讨伐楚国的时候,便是通过水路将粮食提供给前线秦军的。

诸葛亮北伐可就不一样了,他所走的都是秦岭山脉,只能是走陆路,李白在《蜀道难》中曾经写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试想光是走路就已经难成这样了,何况还要运粮呢?这样的地理环境,注定了蜀军的运粮成本要大大的高于战国时期的那些国家,因此经常缺粮也就不足为奇了。

缺粮的不只是诸葛亮

由于没有科学的种植培养方式,三国时期的粮食生产能力是非常低的,并且当时战争频繁,百姓家中的年轻劳动力基本上都要外出参军。
所以缺粮现象也诸葛亮的并不是蜀军所特有。

在曹操与吕布濮阳之战的时候,双方军队相持不下,时间久了,曹操的部队便出现了缺粮的情况,这时程昱为了支援前线,抢夺了自己乡亲的粮食,并在粮食之中混杂着一些人肉干。

官渡之战,曹操粮草也出现了不足,后来他奇袭了袁绍军队设置在乌巢的粮仓,才反败为胜。
而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军队马无藁草;士卒饥疫,死者大半,这也成为了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其实在战国时期也不是所有战役都不缺粮草,比如著名的长平之战,即使是当时两国运输粮食的难度都比较小,但也还是出现了粮食短缺的情况。
后来赵国用赵括替换廉颇,便有一部分原因是承受不了前方粮食的消耗。

所以总上所说,战国时期的战争虽然很少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
而诸葛亮之所以五次北伐有三次受到缺粮困扰,主要原因是当时蜀国的战争过于频繁,没有足够的休养生息时间,同时受夷陵之战和平定西南战役的影响,蜀国的国力并没有恢复到最顶峰,国内的粮食产量不是十分充足。
再有就是受秦岭山脉的地势影响,蜀国运送粮食到前线实在太难,运输成本太大。
因此确实是很难避免缺粮情况的发生。

60万伐楚大军出征2年不缺粮

公元前224年,60万秦军在老将王翦的统帅下,由陕西西安出发,长途奔袭800多公里,发动了第二次伐楚战争。
秦楚两国的这次大决战前后持续约两年时间,双方动用兵力计百万之众。
那么,在远离秦国本土的地方供养60万人两年之久,秦国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为了直观的知道供养60万军队的困难程度,我们可以对比下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
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动用的总兵力也是60万人,那么供养这么多人需要动用多少后勤呢?543万人!共有543万群众用小推车和耕牛为解放军输送粮食和弹药。

要知道,淮海战役前后持续时间两个月,而秦军作战时间是两年。
解放军的背后是上亿的人口基数,而秦国直至统一,全国人口也不过几千万。
2000多年前的秦国,究竟是怎么做到供养60万大军远离本土征战两年而不断粮的呢?

王翦伐楚动用60万秦军这个数字载于《史记·王翦列传》,起因是王翦与李信争论伐楚究竟应该动用多少兵力。
如果60万这个数字只是为了吓唬敌人而故意夸大,显然没有必要放在军事作战会议上作为争论焦点,动用20万兵力一样可以号称60万。
那有没有可能这60万人已经包含了后勤保障人员呢?我们以5人供养1人的比例计算,60万人中最多只有10万人是作战部队。

战国后期的楚国虽已衰落,但所辖地界仍有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多省。
以10万军队攻伐,如果仅仅是争霸战争是合理的,但作为统一战争,10万兵力占领如此广袤的地区,显然捉襟见肘。
秦昭王时,白起仅以数万秦军即可攻破郢都,但却无法灭亡楚国就是这个道理。
可见,60万兵力应当是王翦做出的合理估算,而非夸大之词。

长平之战时,赵军被围,秦昭王为了彻底击败赵军,曾就近在河内

(河南焦作地区)征兵征粮,河内是新占领区,秦昭王以赐爵一级的方式迅速征调起一支军队支援前线。
那么在伐楚战争中,秦军会不会有类似举动,以奖赏等方式就近征调后勤支援呢?可能性很低。

首先,王翦伐楚并未急于攻城略地,而是坚壁不出,与项燕的楚军对峙了整整一年之久;其次,楚人会不会配合秦军攻伐母国还有待商榷,毕竟秦昭王伐赵时,所征调的河内援兵原属魏国,并非“以赵人攻赵城”。
那么就只剩最后一条途径,由秦国本土负担这60万军队的后勤。

《孙子兵法》中讲到: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而据《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病重时,每天食米3升

(大约是今天的1斤);《宋书》记载,南北朝时,平均每个士兵的口粮是6到7升

(大约是今天的2斤多)。

由此我们可以推算,秦军单兵口粮也应当在2斤左右才能维持基本的体力,60万秦军仅粮食这一项,一天就需要供应将近120万斤,需要一万辆以上的运输车队往来穿梭。
这还没有算上运输途中的消耗。

据《十一家注孙子校理》载,秦攻打匈奴时运粮效率是1/192,汉武帝征伐西南时运粮效率大约是1/90,如果我们按照1/20这个最低的损耗比例计算,秦国后勤每天需要供应大约2400万斤到2.3亿斤粮食到前线。
这么庞大的供应量,秦国究竟怎么怎么做到的?

修粮仓

秦自商鞅变法后,规定全国的农户都要用最先进的方法进行耕种,《田律》更是将保护耕牛列入了法令。
与此同时,每攻占一处地方,秦国都将其经营为粮仓,并“赦罪人迁之”。
咸阳、栎阳、霸上、汉中、巴蜀都是当时秦国的几大重要粮仓。
由于秦国的粮食储备非常充足,直到秦亡后,霸上的粮仓依然屯有大批军粮,供养着刘邦的十万大军。

多造车

加快粮草的陆路运输速度,秦国在全国范围内铸造了大量的四轮车,并以严格标准确保车辆的质量。
1993年在甘肃出土的秦人车辆模型,历经2000多年依然能够自由行驶,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秦人还有着先进的驾驶方式。
秦人驾车时,皮带拴在马的肩胛和胸肌处,而西方人在一千多年后,依然还在采用将皮带拴在马的喉部这种落后的驾驶方式,这种驾驶方式在高速行进的过程中很容易导致马的窒息。

广筑路

为了保证军粮的运输,秦国修筑了四通八达的水陆运输网络。
同时,在各县、地方均备有公用的马、牛以供驱使。
在渭河和黄河则备有大舶船万艘,一次运输军粮可达六百万石。
秦人李冰在四川开凿的运河,直到20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运输作用。

可见,秦军攻到哪里,后勤运输就可以送到哪里,使得秦军从无给养匮乏之忧。
史书中所记载的秦“民以股盛,国以富强”并非虚言。
正是凭借着这般雄厚的国力,秦国才在统一战争中动辄出动数十万大军,最终横扫六合,造就了当时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帝国。

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充斥着世界多国禁止或限制粮食出口的新闻。
例如,作为世界第三大稻米出口国的越南,已经于2020年3月24日起禁止大米的出口。
中国的西部邻国哈萨克斯坦也于3月22日起限制出口包括面粉在内的十一种农产品。
俄罗斯则宣布将从4月1日至6月30日,对除欧亚联盟外的国家和地区,实行谷物出口限额,出口总量不高于700万吨。
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内,世界上有十多个国家相继宣布禁止或限制粮食类农产品出口。
在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肆虐的背景下,这类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诸如“粮食短缺”之类的消息也在网络上不胫而走。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通过多种渠道向民众传递了中国不缺粮的关键信息。
诸多学者也通过进出口贸易数据以及农业统计情况,分析认为中国目前不存在粮食短缺的风险。
那么,“缺粮”引发的群体恐慌,为何还会引发如此大的社会反应?中国到底缺不缺粮?不缺。
那么,中国社会为何会产生“缺粮”的群体恐慌?理解这种社会现象,就需要了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前世与今生。


一、中国“缺粮”恐慌的历史缘由

在人类文明发展之初,采集渔猎所能提供的食物来源十分有限,且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人类时常面临食物短缺的问题。
因此,人类人口数量一直处在低位徘徊。
而农业的出现,即标志着人类首次获得了较为可靠而稳定的食物来源。
西方学者戈登·柴尔德就称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食物革命。
这场食物革命最终使人类摆脱了食物供给与人口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从而进入到了文明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就是一部农业不断进步发展的历史。
从先秦时代的神农尝百草、后稷教民稼穑等神话传说,到民间流行的“五谷丰登”、“瑞雪兆丰年”等农业祝语,无不昭示着农业生产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并且,中国传统农业的核心就是粮食生产,民众一直以来也以“五谷”作为自身的主食来源。

《汉书·郦食其传》中就记载,“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资治通鉴》则记载,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关中地区缺粮,即将引发军队骚乱。
恰逢江南三万斛粮食运至,唐德宗大为感慨,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这就说明了古代王朝统治阶层很早就意识到了,国家统治的稳定离不开充足的粮食供应。
没有充足的粮食,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

不过,受客观因素制约,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粮食生产的亩产水平较低,农民在几千年的时间内一直处在饥饿的边缘。
即便是在为人称道的康乾盛世时期,中国民众依然处在忍饥挨饿的苦难境地。
乾隆时期,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就曾目睹了清朝底层民众的贫穷与饥饿。
学者张宏杰所著的《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即以“饥饿”为标题,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众即便在“盛世”之中,依然面临缺粮的历史窘状。

直至1949年,全国的粮食平均亩产为69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09公斤。
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民饥饿、缺粮是一种历史常态,人民亦从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温饱程度。
所以,中国人对“缺粮”的恐惧,是深刻植根于饥饿历史的记忆之上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前越南等国宣布粮食禁止出口后,大量民众就会下意识地囤积粮食,从而引发民间缺粮恐慌的原因所在。


二、近四十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稳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和人民的温饱问题。
1958年,国家首次提出了“以粮为纲”的农业发展目标,即强调粮食生产在农业中的突出地位。
不过,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国农业生产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粮食总产量一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农业稳步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粮食短缺现象已经得到了彻底根治。

例如,1989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41442.2万吨,为1949年的2.7倍;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了246公斤,为1949年的3.6倍。
《中国农业年鉴1990》中就指出,“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解决了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此后,中国的粮食生产一直呈现出较快增长的历史趋势。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中的数据,2018年中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已经达到了472公斤,达到了1949年人均粮食产量的2.3倍。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比2018年增加594万吨,增幅为0.9%,再创历史新高。

不仅如此,目前中国人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的方向转变。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原粮消费数量从2013年的148.7公斤,快速下降到2018年的127.2公斤;人均肉类消费则由2013年的25.6公斤,上升到2018年的29.5公斤;人均干鲜瓜果类消费则由2013年的40.7公斤,上升到2018年的52.1公斤。
人均肉类消费的提高,意味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现代的畜牧业主要依赖杂粮饲养猪、牛、羊等家畜,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粮食产量的相对充足。

近四十年来,中国的粮食生产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耕地面积的相对稳固。
首先,新中国成立后着力进行农作物的杂交技术研究,水稻、小麦等杂交技术日益成熟,中国粮食产量得以快速提高。
例如,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的水稻杂交育种专家,创造出了一系列的水稻高产神话。

1974年,中国第一个可大规模推广种植的杂交水稻品种“南优二号”问世;到1976年,其推广面积208万亩,产量比常规稻增产20%。
近年来,亩产超过700公斤、800公斤、甚至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品种相继育种成功。
小麦在中国也经历了杂交化育种的过程,在近些年来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李振声教授团队培育的“小偃6号”,成为中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50多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
应当承认的是,粮食作物杂交育种技术的成熟推广使得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粮食单产的大幅度提高,对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水稻、小麦等作物产量还将拥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
例如,最近“海水稻”的育种培育工作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海水稻是耐碱性水稻的俗称,“海水稻”可以在盐碱滩涂地种植,在不挤占现有耕地面的同时,还能开发我国沿海内陆数亿亩的盐碱土地,其农业价值十分巨大。
据新闻报道,青岛李沧区“海水稻”试验基地,“海水稻”最高亩产达到了620.95公斤,实际上已经具备了经济种植的条件。
这也证明了中国的粮食种植仍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其次,为了保证粮食供给安全,国家开始严格禁止侵占耕地的行为,确保农业耕地面积的相对稳定。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头十年,中国城市化进程扩张迅速,建设用地以及工业工地大量侵占农业用地。

截止到2011年,我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

1.23亿亩。
以此趋势,中国粮食单产的提高,并不能抵消耕地面积减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因此,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在严守耕地红线的政策引导下,中国目前保有的耕地面积较21世纪初,已经出现了较大回升。

根据国土资源部数据统计,截止2016年底,中国保有耕地面积为20.24亿亩。
因此,在耕地面积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生产技术稳步提高的背景下,近年来中国农业生产也一直维持着粮食基本自给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认为当前其他国家禁止出口粮食,就会导致中国的粮食短缺,自然是无稽之谈

为什么古代打仗的时候,总是闹粮荒?这样的问题我看见过很多次,说明这是一个让网友们困惑不解的问题。
本来嘛,人就是那么些人,并没有突然增加多少人口。
平常大家也是在吃,却没听说过闹粮荒的情况。
为什么一到战争的时候,却总是缺粮呢?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争,本来打得顺风顺水,最后因为粮草不够,不得不选择退兵。
最著名的就是诸葛亮的北伐。
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没有哪一次不是因为缺粮而退兵的。
当然也有很多其它原因,但是缺粮肯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蜀军北伐)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讨论。


一、打仗的时候对军粮的人为破坏。

古代打仗的时候,有一条非常著名的,也是屡试不爽的计策,就是截断敌军的粮道,破坏敌人的粮草。
只要这一条做到了,敌人基本上就是不战自溃。

著名的官渡之战,袁绍兵强马壮,比曹操厉害多了。
虽然在作战之前,包括郭嘉、荀彧等人都告诉曹操,你一定能够打败袁绍。
郭嘉甚至总结出了曹操能够取胜而袁绍必定打败的十条理由。
但是实际上这些所谓的理由,除了鼓舞士气以外,并没有多大的作用。

真正在官渡之战中,让曹操战胜袁绍的,就是许攸前来投降曹操的时候,告诉了曹操,应该烧掉袁绍囤积在乌巢的粮草。
而曹操正是因为烧掉了袁绍的粮草,袁绍才慌了阵脚,最终被打败了。

说起来,国家在某一个时间段,粮草的数量是有一定量的,如果把对方的粮草给抢夺了,那么这个粮草的总数并没有变化。
但如果把粮草给破坏了,一把火烧了,那么总的粮草就缺少了,整个国家粮草就变少了,自然也就缺粮了。

(官渡之战)


二、打仗的时候从事生产的人数变少。

不打仗的时候,军队的人数,肯定没有打仗的时候多。
而且士兵们在服兵役的时候,也不是只在军营里呆着,训练一下,吃喝一下就完了。
这些士兵,大部分主要还是在进行劳动生产。
府兵制所谓的“上马为兵,下马为民”,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些朝代的军队,不采用府兵制,但实际上士兵们参加生产劳动,让士兵们开荒屯田,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比如明朝的石亨之所以发迹,主要就是他在边关的时候,建议朝廷让士兵们种地养猪,自给自足。

但是打仗的事情,情况就发生改变了。
因为要打仗,士兵们当然不可能从事农业生产了。
这样,生产的粮食自然就减少了。
而且不但军队的士兵不可能再生产粮食,民间老百姓生产粮食的也减少了。
因为到了战争时期,青壮都去打仗去了,生产粮食的都是妇女、老人和儿童,这样的人,能生产多少粮食呢。

同时,由于打仗是非常残酷的。
战场上死伤的人数特别多。
当人数死伤很厉害的时候,就需要补充兵员。
这些兵员从哪里来?只能从老百姓中来。
老百姓中的青壮被征集光了,就只能征集老幼。

楚汉战争中,刘邦多次在战场上全军覆没,都是萧何在后方为他征集兵员。
整个三秦地区的青壮,都被萧何征集光了,没有办法,萧何只好征集那些老幼去打仗。
再比如秦赵长平之战后,赵国基本上没有青壮了。
后来秦国重新打到赵国,围攻邯郸。
这时候,邯郸只好把儿童征集起来对抗秦军。
由此可见,战争有多少惨烈。

为了确保战争人数的需要,因此进行农业生产的,自然就非常少了,粮食自然也就非常少了。

(楚汉战争)


三、战争大部分在灾荒年代发生。

古代如果处在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的时候,发生战争的情况是比较少的。
但是,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一到了灾荒年代,老百姓受地主官僚贵族的盘剥,就活不下去了,当然就会造反。
而农民起义爆发后,必然会诱发各地诸侯拥兵自重打内战。
如此一来,全国性的战争就全面爆发了。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古代战争之所以发生,根本的原因就是遇到了自然灾害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这样一来,粮食自然歉收,总体粮食数量自然变少。
而在这种情况下,反而不加紧生产,而是要去打仗,这样一来,是不是更加缺粮了呢?

总之,战争必定是社会的非常规行为,它与缺粮常常是伴生的。
缺粮是催生战争的重要因素,战争又是催生缺粮的重要因素,两者密不可分。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梦到全国缺粮和梦到全国缺粮什么意思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www.1238889999.com/O7IyHaGi5uBw.html
上一篇:梦到老公很挣钱(梦到老公出轨了要离婚)
下一篇:梦到儿子大哭哀求?梦到儿子大哭哀求我帮忙
相关文章

超级链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