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到躲避纳粹战争(做梦梦到逃难躲避战争)
7992023-10-22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梦到躲避纳粹战争和梦到躲避纳粹战争的人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梦到躲避纳粹战争以及梦到躲避纳粹战争的人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从海底出击》(Das Boot,《潜艇风暴》、《特种任务》,西德,1981)海战题材经典。
六集电视电影。
沃尔夫冈·彼得森(Wolfgang Petersen)作品。
故事改编自两艘德国U型潜艇的作战经历。
1942年,在盟军逐渐取得大西洋控制权后,一艘曾经被盟军视为海洋噩梦的德国U型潜艇奉命前往北大西洋海域搜索并摧毁英国商船……任务完成后,又带伤穿越直布罗陀海峡执行新任务……一种悲壮的失落:即使在盟军驱逐舰攻击下不幸中弹、坐沉海底后亦得以大难不死,却在返航庆典中被盟军飞机击沉在船坞里。
奥斯卡六项大奖提名。
2.《斯大林格勒战役》(Stalingrad,《决战斯大林格勒》,德国、瑞典,1993)德国导演约瑟夫·维尔斯麦尔(Joseph Vilsmaier)代表作。
1943年,从意大利战场被派到苏联战场的德军小分队经历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漫无边际的雪原就是德军官兵的坟墓。
未见德军与苏军的正面对峙而惨烈、惨淡之情弥漫荧屏,挥之不去。
3.《铁十字勋章》(Cross of Iron,德国、英国、南斯拉夫,1977)硬派经典战争片。
美国导演山姆·佩金法(Sam Peckinpah)唯一战争题材作品。
在充满血腥、暴力的战场上展现人性的高洁与卑污。
1943年的欧洲东线战场,在德军上尉心里象征最高荣誉的铁十字勋章在厌战老兵眼里却一钱不值,他们之间的较量既是德军官兵中两种心态对立的白热化,也暗示了战争的终极走向……詹姆斯·科本等主演。
4.《午夜守门人》(The Night Porter,《狂恋》、《魂断多瑙河》,西德,1974)意大利女导演莉莉安娜·卡瓦尼(Liliana Cavani)备受争议的代表作。
1957年的维也纳,作为著名歌剧指挥家夫人的女主人公无意中认出宾馆的夜间守门人竟是战时虐待过自己的德国纳粹集中营军医,肉体受虐的痛苦至此化作灵魂求救的亢奋,使她莫明其妙地投向夜间守门人极度危险的怀抱……战争与性不可磨灭的肉体记忆,触及了一个隐藏于女人内心的隐秘世界。
鄙人学学浅粗陋地认为纳粹是这样控制群众的:
1、民族情绪,美好未来
众所周知,阿道夫.希特勒是个有极高演讲天赋,有很高个人魅力的战争恶魔。
他的飞黄腾达,恰逢其时,一战后的德国被战胜国的巨头们,压的不能喘气。
尤其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更让普通的德国人,对那场天灾人祸恨的牙痒痒。
所以二战前的德国就像一堆机易引燃的干草。
而阿道夫.希特勒的军国主义言论,就成了点燃德国民众所以负面情绪的火焰。
所以在阿道夫.希特勒的犁与剑理论刺激下,德国民众的民族狂热燎了原。
大家都在憧憬通过军事扩展,得到美好的未来。
于是“人心齐泰山移”。
德国被纳粹化了。
2、压迫它族,赚取好处
其次,除了给人洗脑的纳粹言论,实惠于是必须的,故此富裕的犹太人,浪漫的吉普赛人等等,就成纳粹主义者,向德国国民发福利的征收对象。
于是大量的真金白银、工作岗位从“异族”异见者手中被野蛮地抢出,进而成为纳粹的政绩。
而在狂热中的德国民众,对此却是木然的。
毕竟甜头是实际的。
所以洗脑加甜头,把狂热中的德国民众控制的死死。
3、仓廪实、知反思
如果有人质疑纳粹的洗脑和暴行,那么国家恐怖主义出现,这样就逼着人们不干也要干。
所以胡萝卜和大棒,就把德国民众绑在可纳粹的战车上,头也不回的向战争奔去。
至于战后德国悔改,应该是真的,因为二战后的德国,得到美帝支持,牵制苏联,它再也不是一战后的“受气小媳妇”。
而是被人央求的“小祖宗”。
故此富起来的德国,那还有心思去在听纳粹那一套啊!故此,仓廪实、知反思。
在社会实践中,德国纳粹党更是卓有成效地履行了对德国人民的承诺。
1933年希特勒刚上台时,德国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失业率高达33%,德国6600万人口中,几乎一半在饥饿和贫困线上挣扎。
希特勒上台的第三天就在广播电台发表《告德意志国民书》,宣布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
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
”纳粹党创造了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仅为
1.3%,而同期美国、英国、比利时、荷兰的失业率则分别为
1.89%、8.1%、8.7%和9.9%。
在着力解决失业问题的同时,纳粹德国也高度重视社会福利事业。
希特勒在1930年指出:“用警察、机关枪和橡皮棒,不能持久地单独维持统治”。
这不仅是他的治国思想,也是他的社会实践。
希特勒上台后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扩大了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1938年夏天,希特勒甚至宣布,德国要实现“每个德意志职工拥有一辆小汽车”的目标,指令大众汽车公司去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取经,以最小的利润率、最低廉的价格大批量生产工薪阶层买得起的优质小轿车(顺便说一句,大众汽车公司生产的质优价廉的大众牌甲壳虫小轿车至今仍然是世界工薪阶层最喜爱的车种之一)。
事实上,纳粹政权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会激发民众抗议社会福利政策的事,当时普通德国民众的赋税得到减免,退休人员开始享受医疗保险,德国士兵的妻子享受了最好的待遇。
从1932年到1937年,国民生产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
纳粹政权创造了德国经济恢复和人民福利的奇迹.但是失败原因:
1,攻击国家太多,占领后屠杀居民,致使居民强烈反抗。
2,占领区域较大,兵力分散,不能集中优势兵力。
3,盲目的攻击苏联,战前准备不足,损失惨重。
4,美国参战后,同盟国经济,军事,物资大增。
5,盟国太少,意大利投降后欧洲战场上只剩下德国。
6,情报战严重失误,盟国破译了很多德国的作战计划。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纳粹德国出动550万大军,兵分三路从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脉之间涌入苏联境内,苏德战争正式爆发。
在战争初期,德军一路势如破竹,在短短18天时间内就向前突进了600公里,数十万苏军战士成为德军俘虏。
甚至被苏联人寄予厚望的“斯大林防线”也在7月12日被德军正面突破。
从当时的战场表现来看,苏联方面显然没有做好防止德军入侵的准备工作。
那么问题来了,德军发动这么大规模入侵绝对不可能做到悄无声息,苏联人为什么还会被打个措手不及呢?
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该条约划定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并承诺不向对方发起攻击。
随后,苏德两国展开“亲密”合作,一起联手瓜分了波兰。
不过,虽然在表面上两国各自展示友好,但背地里无论纳粹德国还是苏联,都视对方为自己的最大对手。
两国之所以签订条约,其实都是为了给自己争取时间。
当时苏联刚刚经历过“大清洗”,国内形势还不稳定。
纳粹德国则需要将主要军事力量投入到西线战场去对付法国和英国。
因此苏德双方都认为此时还不宜与对方开战。
波兰战役完成后,纳粹德国开始横扫西线战场。
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相继打败了荷兰、比利时、法国等欧洲国家。
英国幸亏有海峡作为天然屏障,从而阻挡住了德军入侵,但也只能蜷缩在英伦三岛上不得动弹。
另一方面,苏联也在积极开辟自己的战略缓冲区。
不过与纳粹德国势如破竹的攻势相比,苏联的行动就有点惨不忍睹了。
1939年11月30日,苏联入侵芬兰。
苏芬两国实力相差极为悬殊,因此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芬兰将迅速被苏联打败。
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三个多月的“冬季战争”中,苏联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虽然最终还是勉强打败了芬兰,但苏军的软肋却向世人暴露无遗。
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的原定计划是打败英国,解决了后顾之忧再去开辟东线战场。
可是德国海军实力不如英国海军,因此想强行突破海上封锁登陆到英国本土一时半会儿还做不到。
同时,苏军在“冬季战争”中的糟糕表现让德国人意识到与其跟英国隔海死磕,还不如先打败战斗力羸弱的苏联,到时候再解决英国就轻而易举了。
于是,希特勒决定改变计划,将入侵苏联的行动提上了议事日程。
为了能一举荡平苏联,纳粹德国将最好的军队、最精良的装备全部调集到东线。
虽说当时情报系统远没现代这么发达,但如此大规模调兵遣将还是基本没什么秘密可言的。
英国情报机构最先获得了纳粹德国入侵苏联的计划,并将这些资料转发给苏联。
然而苏联人在收到这样的警告后,却表现出完全不相信的态度。
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认为英国此举是想借机将苏联拖进战场。
苏联官方媒体宣称外电对纳粹德国即将发动入侵的报道是对苏联不友好势力故意散布的谣言。
老谋深算的斯大林为什么会在纳粹德国入侵苏联这件事情上表现得如此疏忽大意呢?其实原因还是情报分析出了问题。
另一方面,希特勒的想法却与斯大林截然相反。
希特勒认为,苏联虽然地域辽阔,战略纵深很大,但苏军战斗力与德军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德军只要利用速度优势迅速出击,就能赶在冬季到来前攻下苏联首都莫斯科,从而提前锁定苏德战争的胜利。
因此,德军没有准备过冬物资并非是工作疏忽,而是认为没有准备的必要,同时也是为了迷惑苏联人。
很显然,后面这个目的非常成功。
所以德军才能在苏德战争爆发初期就险些将苏联逼上了绝境。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